信息源自 关键词:垃圾处理 http://www.hd-ccep.com
若非看中的是“垃圾”,若非在寻找另一条非主流道路,宋华和同事们的故事,可能只是寻常的海归创业。
这是一个8个人的创业团队,其中6人在美国、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;平均年龄才39岁,宋华作为技术负责人,也才35岁。
“我现在是把身家性命都搭进去了。”2014年3月12日,远在加拿大的宋华通过网络视频。
这群海归正在深圳盐田区孵化眼中的“金蛋”,他们把未来押在了垃圾处理行业,一个在中国许多城市已成燃眉之急而又争议四起的领域。
近年,中国超过1/3的大城市深陷“垃圾围城”困局。垃圾从自然风化,到填埋,到高温焚烧,再到资源化综合利用,各地政府正试图寻求突围之路。
这个团队看到了这一行业的诱人前景。他们的项目计划书称,一台30吨/日的小型垃圾催化处理装置——也就是他们的法宝,将带来600万元毛利润,这还不包括政府为垃圾处理和环保能源提供的补贴。
在生意算盘之外,他们更加看重的是:他们的创业,可能为中国垃圾处理行业开辟一条新的道路。
目前,面对每年两亿余吨的垃圾产生量,中国城市几乎都在兴建大型的卫生填埋场和焚烧发电厂。据证券公司的分析报告,中国已建成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约为97个,未来5年,这类项目将达到300个。
集中转运、集中填埋(焚烧)——这是目前各地政府处理“垃圾围城”难题的主流思路。而这个八人团队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:分散式的社区就地处理垃圾模式。
他们把目标对准了社区垃圾中转站和存放点。团队成员丁宇龙博士,采用中温(不超过800℃)、常压(没有高压风险)条件下,实现社区就地无臭气催化处理生活垃圾,正是该项目和现在主流处理方式的区别之一,其项目设备体量和产成品可根据社区垃圾日产生量来个性定制。
“如果垃圾经简单分类后在小区里就能进行无臭气、无毒气处理的话,就避免了垃圾二次运输、大规模征地等问题。”丁宇龙说。
这种可以“私人定制”的垃圾处理模式,目前已获得深圳盐田区政府相关部门的青睐。这个团队组成的公司——绿野清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也设在了当地。该公司正在与盐田区政府协调,定制可在社区使用的小型生活垃圾处理样机。
现在,该团队正在搭建100公斤/日的垃圾催化处理装置。“整个处理过程,将直接对外开放展示。”